读书随笔
# 《遇见未知的自己》
# 01.我是谁
第一次看到本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也是像若凌一样,我只是我所处的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深思的问题,我估计看完也不知道我是谁。
# 04.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快乐和喜悦是不同的,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对我来说,平时上下班路上要走10~15分钟,虽然有时候一群人走会很快乐,能谈天说地,但偶尔我还是喜欢一个人走,一个人去湖边逛,能有更多的“心理斗争”。
# 12.潜意识的表达方式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 13.我们身体的障碍
细胞记忆这个细思极恐
小我不断抓取一些东西,以证明我们存在,越向外抓取,越远离我们的内心。
小我增长。回忆起以前,身边的人很多都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每次见面,聚会,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后来慢慢的我觉得我说不过他们了,我觉得的我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了,就慢慢很少分享生活。虽然我分享生活少了,但我还是想聆听他们的故事。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这句话很治愈,我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做一些事情前的紧张,恐惧,“任务失败”的悲伤,这些也只是暂时出现,我还是会完成这些事。
臣服事实。
跳出自我看自我。
“应该”,“必须”。以前我也总是接受这种观念,我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必须怎么怎么样...后来变成,我有时也会对别人这样说,你应该这样,必须这样。现在仔细想想,真是愚蠢至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不可能是“神”,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思想活着,“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这个我觉得真的很不尊重他人。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出来的结果。这可能就是《盗梦空间》的筑梦师吧。
《我允许》
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
我允许,事情是如此的开始
如此的发展,如此的结局
因为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
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心想事成这个,让自己随时随地都处在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之后的感受。嗯,,,em...这个,我暂时还不是很理解。
“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是的,过度的担心会使人焦虑起来,让人过多的关心担心这件事上,反而适得其反。 这个不是最后看到的,但是是最快感受到的。我之前有段时间就比较担心你,担心你实习要去到哪里,还会有没有时间复习考研,考研怎么规划,做毕设,在外地实习租的房子怎么处理,好多问题想问...(上次说打电话就想跟你聊 “觉得对方那样做才是对的”,和 《侧耳倾听》里,岛雯不好好上学,写自己的老人故事(我先记着))。周五说我们 属于有点“暧昧”了,会影响我们中其它的生活状态。我也感觉到我的学习效率有所影响(当然这个原因是多方面)。嗯,,,我们现在适合分享书上知识,理解,看法,不要过度担心彼此,彼此祝福,彼此进步:)
# 《非暴力沟通》
第九章 爱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觉知地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行动,而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外在的奖励,或是逃避内疚、羞愧和乘法,我们便是在培养对自己的爱。
我生气,因为他们....
我生气,因为我需要....
让我愤怒的并非他人的行为,而是我在头脑中对他人及其行为的看法和解读。
# 《可能性的艺术》
只懂一个国家的人不懂任何国家。
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但是你所说的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优胜者偏见。
当我们研究一个东西是往往在用一把隐藏的尺子来进行分析判断。
国家能力,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征税能力,丹麦45.3%。
国家能力越强越好吗,秦朝中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不高奸者腰斩。
衡量政治发展的两个尺度,一个是衡量民主问责,一个是衡量国家能力。
可以说,比较的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事业,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围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的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想。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务比例的公正判断。
我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天生更关注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我们习惯于用理想而不是过去来衡量当下。
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经济全球化让发达国家的工人竞争变大,压力变大。中国的民工能够影响阿富汗的局势。
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机构,其它暴力机构都是违法的,不允许的。
每一次政治趋势的巨大变化,都会带来政治学研究框架的巨大变化。
“重新带回国家”,1968年有学者认为,共产主义国家和西方自由主义国家都属于有效的而不是软弱的政治系统,也就是它们是一类国家,都是“强国家”。到苏东巨变,说到底,美国和苏联不是同一类国家,统治形式很重要,于是国家视角走向了沉寂。这个观点又被取而代之,“制度主义”,至于国家则是那个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到如今,中国的崛起,以及民主化浪潮在很多地方的受挫,使得人又开始怀疑制度主义。如果制度主义是对的,那么,为什么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的中国能够冉冉升起?二很多采用了西方制度的国家则深陷泥沼。或许其中还有重要的剩余变量,国家。
国家的本质是暴力从分散走向垄断。一个强国家一定是实现了暴力高度垄断的国家,也就意味着分散暴力的减少。
国家的另一个重大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
# 《叫魂》
1768年春天,浙江某个地方要修一座桥,要招标,有一个石匠拿下了这个工程,然后这个时候有谣言石匠要偷人魂魄来打庄,
# 《置身事内》
- 政府部门之间,受条条块块之间的约束,条条之间的业务关系,块块之间的领导关系。
- 市级业务之内的事情,市政府可以直接决定,夸市的事情,需要上级省政府出台协调。行政交界处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省政府不会把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到边界地区。
- 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上级具有决定权,但下级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实际情况决定权还是在下级手上。一般有上级的监督和审查。一件事该不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样算做得好?做好了算谁的功劳?做砸了由谁负责?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清楚的标准。说不出清楚的情况越多,权力就一定会向个人集中。
- 从原来的包干制,地方预算内收入与中央分成,预算外归地方。地方想尽办法让预算内收入减少,增加预算外收入(藏富于企业)。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要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分税制改革。增值税变共享税,中央拿75%。总之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下跌。
- 地方政府事情变多了,但手里可支配的资源减少了。分税制改革时,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留给地方,土地财政。
- 土地金融,将土地做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政府不能直接向银行借钱,但政府成立专门的公司,就可以。。。供给不平衡,政府限制城市住房用地,来提高土地价格,借更多的钱。
- 工业化中政府角色,政府会干预市场的运转,补贴哪个行业,补贴哪个公司。
我如果知道你是安好的,我会很放心。为自己的安全感负责,及时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
不见面的时间,多提升自己,看书、运动、兴趣爱好、改善外形,提升对自己的信心。
理解和信任是爱的基础,相信自己,相信最初的选择。
积极的分享,让双方对彼此的生活有参与感,需要更多美好体验细节的积累。
固定的交流时间,有期待,目的是为了增进感情。
自身有故事,在对方看来是吸引点。没有感情是靠聊天就能维系的,能维系感情的是相互吸引。
多一些共同经历,看书,分享观点。
引导对方投入,和自己投入。
未来。